現在位置:
首頁
> 最新消息
勞動情勢與要聞
勞動新聞剪輯
兩岸關係有關資訊
國際勞動組織公約
台灣勞動統計資料
本會資料庫
就業與勞動季刊3(1)
就業與勞動季刊4(1)
就業與勞動季刊4(2)
2015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人力資源發展與企業促進
兩岸四地勞動關係論壇【會議剪影】
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 (包含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 投稿規則
活絡知識價值擺脫低薪夢魘
2013.09.09
戴肇洋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兼
商業總會財金委員會委員
近年,博士貶值,或曰學歷「通貨膨脹」,全球皆然,不必獨責台灣。然而,不久之前,台灣社會出現頗令人深思的實例,一個是不靠學歷,憑著藝能取得糕點製作世界冠軍,負責月營業收入達到2千萬元的連鎖企業;一個是頂著一流大學碩士學歷,放棄朝九晚五上班生活投資經營最勞力的搬家工作,創造月服務收入超過2百萬元的公司。
在現今文憑氾濫社會中,上述兩個實例以極端的對照,雖演繹論述「學歷無用」,但其實並非如此。其中前者,不希望外界以其實例來強調「學歷無用」,反而為讓企業永續發展,寧可以個人為實例示範「書到用時方恨少」或「學後知不足」,期能回到知識殿堂持續自我充實;至於後者,則是不在意外界眼光,在工作之同時,利用過去學校課程所學習的知識,不斷進行實驗創新,期能發揮事半功倍效益。
很顯然地,兩個故事核心並非告訴我們學歷無用,而是說明如何將知識延伸為創造「價值」,形塑與別人不同的「特殊」條件。在我們思辨之同時,其儼然已凸顯台灣教育體制的形式主義,對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傳統思維,似乎有重新檢視之迫切。雖擁有高等學歷從事勞力工作,是極端的實例;但取得高等學歷之後,因未能將所獲致的知識更進一步昇華為「特殊」條件,而僅能從事「低薪」工作,在現今社會中比比皆是。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國民均能在知識殿堂中不斷學習,藉以提升社會素質,理應不是壞事。但是,從國家資源效率評估之立場而言,政府在財政赤字不斷惡化下編列龐大經費補貼公、私立大學,這些青年如果畢業之後,卻又不能學以致用,憑著與別人不同的「特殊」條件,積極自我挑戰,反而需要更進一步提供已備受社會批評的二十二K照顧其就業,以免淪為失業,造成社會負擔,這種矛盾做法,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不可否認,戰後台灣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國民生活水準大幅改善,近年以來台灣地區青年成長在自由開放社會下,受到父母、師長、親友等多方良好呵護,除少數家庭外,其物質生活享受已較前幾世代為佳。也許正因如此,許多青年對自我的要求與對挫折的抗壓,的確有所不足,導致現今社會對於e世代青年烙印所謂「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等負面評價。
歸根究底,此乃長期以來我們始終將唸書視為是「投資」或「儲蓄」,卻又缺乏對文憑的「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異有所認知;同時,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及不斷創新的環境下,忽略對「擁有學歷,不如一技在身」及「英雄不怕出身低,只怕志氣短」道理的體會。尤其未能針對前揭做法對於青年生涯規劃而言,究竟是利抑或是弊,審慎加以衡量。
宋儒朱子曾云:「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唯志不立,則是無著力處」。其所強調的在於,知識藝能皆可逐步學習而得;但是,若志氣低下,見識短淺,則人之在世,終無立足之處。由此可知,青年唯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存在積極之進取心,始不會在滾滾紅塵中迷失方向,亦不會在茫茫人海中遭受暴風驟雨摧毀,能夠有為有守成就理想。
青年是人生之中的黃金歲月,絕對不是年齡數字,也非體能狀況,而是因為創新進取,充滿朝氣活力,其發展是無限的可能。換句話說,青年所以可貴,除了年輕擁有活力之外,在於青年是人生之中最富有「未來」、最敢於「築夢」、最適於「培養成功條件」的寶貴時期。在此即將鳳凰花開、驪歌高唱之際,每年此刻又將有數以萬計的青年步出校門、邁入社會,我們希望這些青年能夠認知,面對漫長生涯,除培養蘊育良好品格外,未來唯有不斷活絡知識價值,形塑個人特殊條件,如此始能擺脫低薪夢魘。
(2013年4月23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觀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