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
> 文章系統
勞動情勢與要聞
勞動新聞剪輯
兩岸關係有關資訊
國際勞動組織公約
台灣勞動統計資料
本會資料庫
就業與勞動季刊3(1)
就業與勞動季刊4(1)
就業與勞動季刊4(2)
2015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人力資源發展與企業促進
兩岸四地勞動關係論壇【會議剪影】
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 (包含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 投稿規則
正視對外貿易條件惡化警訊
2014.05.13
點閱次數:1431
正視對外貿易條件惡化警訊
戴肇洋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兼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最近,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與台積電公司張忠謀董事長對於是否透過新台幣貶值,以提高出口產業之競爭力,採取尖銳言詞交鋒互槓;無獨有偶,不久之前國內六大工商團體領袖也是異口同聲建議,希望能讓新台幣適度貶值,以改善對外貿易之競爭力,促進已沉悶的經濟復甦。雖產官雙方在各自立場上對於匯率政策有不同的看法,理所當然,但其背後卻是已反映出台灣對外貿易條件逐漸惡化警訊,不容忽略。
無庸置疑,從最近三年「全球重要暨新興市場貿易環境及風險調查報告(IEAT)」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在全球40餘個重要及新興市場綜合貿易競爭力評比中,台灣均能名列前段。儘管台灣綜合貿易競爭力不如新加坡與香港,惟又能夠稍微超越長期競爭對手的南韓與大幅領先未來競爭對手之中國大陸,顯示目前台灣整體貿易環境,包括:貿易自由度、貿易風險度等相關指標項目,在國際評比上表現頗佳。
然而,若從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貿易(商品及服務進、出口貿易)條件指數評比資料加以觀察,如果以2001年為基期100來看,我們則是可以發現,除了2010年因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復甦成長之外,其貿易條件指數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迄今已下降至不及85。亦即10餘年以來,台灣對外貿易條件走勢,平均每年下降1.3%左右,創下新低水準。
其實,並非僅有台灣出現貿易條件惡化趨勢,同樣亦是依賴進、出口貿易促進經濟成長頗重的我們競爭對手之南韓,也有下降現象。不過,同一期間之中,若與我們相較,南韓貿易條件下降幅度卻是台灣之半,為何我們下降如此之快,其原因的確值得加以重視。
簡單地說,對外貿易條件指數係指,在進、出口價格相對關係上,出口一元可以換取進口多少東西,其不僅代表每一國家產業在國際市場中實質競爭力提升的高低,而且間接顯示該國國民實質所得隨著經濟成長率增加之多寡。不可否認,台灣受到國內市場規模較小限制,長期以來對外貿易佔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極高;此外,加上自然資源缺乏劣勢,在貿易結構上大多進口原物料、零組件、石油、機械等屬於大宗物資或設備產品,先經由加工生產製造之後,再出口半成品或完成品。
由於此種貿易模式極易受到國際環境因素變化影響,若上述進口產品國際價格上揚時,勢必造成進口成本增加;相對同一期間,除非出口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否則在國際市場中考量競爭對手因素之下,廠商往往不敢隨著進口成本增加,任意調漲產品出口價格,如此一來使得廠商出口產品所獲得的利潤,反而被國際價格不斷上揚所逐漸侵蝕。
此一現象似乎說明,近些年來台灣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或是產品透過自創品牌提升附加價值,亦即國內廠商投入改善生產力與提高競爭力方面,很顯然地已不如南韓廠商的努力程度。此一警訊,實讓我們必須正視台灣對外貿易結構,已達到必須有所調整之地步,必須加速產業升級。
在此同時,我們並非支持透過貨幣貶值政策,以提高出口產業之競爭力,而是面對此種因受到國內市場規模較小限制,而難以轉型的依賴對外貿易促進經濟成長之模式之下,我們認為未來若要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力,唯有加速調整產業發展策略,別無他途。
至於這些策略方向,包括:其一,持續深耕「品牌台灣」策略,透過建立品牌創造產品高新附加價值,藉以取代以往微利代工模式。其二,加強推動「自主創新」策略,經由不斷創新,形塑產品競爭優勢,以擺脫競爭對手在國際市場上的威脅。其三,擴大實施「節能減碳」策略,增加投入替代能源與綠能產品研發,降低對能源進口之依賴。其四,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產業策略,提高其國際競爭優勢成為替代貨品貿易產業,以減少受到國際原物料、零組件價格波動之影響。唯有如此,始能提升台灣對外貿易條件。
(2013年12月12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觀念平台)